2)第425章 细说会试_大明小学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举个例子说,会试题目是在临考前一天,由主考官翻书出题。

  且不说题目能直接反应主考官的喜好,此外主考官还会撰写一篇范文,发给各房同考官看,让同考官根据范文来取士。”

  秦德威与陈凤立刻就懂了,所以如果试卷切合了主考官的风格,迎合了主考官喜好,被取中的概率就非常大。

  陈凤便继续问道:“那么主考官由何而定?”

  张学士又答道:“在吾辈词臣内部,有大翰林与小翰林之说。

  词臣中詹事少詹事、庶子、谕德、学士这些教高阶的官职,称为大翰林。

  而其余编修、修撰、检讨、詹事府赞善等官职,被称为小翰林。”

  随后张学士说到了重点,“根据近几十年的会试规矩,主考官一般都是选资深大翰林来充当。

  要等到考试日期前几日,然后由皇上亲自来指派主考官人选,也是为了防止提前泄露人选,会导致舞弊。”

  秦德威略失望的说:“所以谁当主考官,只能等明年考前皇上临时指派,现在根本无从得知么?”

  “那也不完全是。”张学士摸出一张单子,递给了秦德威:“你看看这个。”

  秦德威低头看了,只见这是一份名单,上面写着若干个人名以及职务:

  “董玘,吏部左侍郞兼掌院翰林院学士。

  温仁和,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

  张璧,詹事府詹事。

  孙承恩,詹事府少詹事。

  王教,左春坊左庶子。

  江汝璧,右春坊右谕德。

  蔡昂,侍讲学士。

  姚涞,侍读学士。”

  秦德威看了几遍,就看出名堂了,这是一张所谓“大翰林”的名单。

  张学士解释说:“我将年资较深的大翰林罗列点计,斟酌之后共找出了这八人。

  如果我所料不错,主考官必将从这八人中挑出,只是不知皇上最后到底会瞩意谁了。”

  雾草!张老师给力啊!秦德威连忙再次行礼道:“老师太有心了!”

  翰苑词林的资格认定自成体系,如果不是极其熟悉词臣内部情况的人,是摸不清翰林们的深浅高低,也列不出这样一份宝贵名单。

  将范围缩小到八人已经很可以了,起码揣摩主考官的喜好风格不会大海捞针毫无目的了。

  如果还想奢望提前三个月,能将人选范围缩小到两三人,那也太看不起大明科举制度对提前泄漏的防范了。

  陈凤也赶紧跟着行礼,他心里很有数,如果不是跟着秦德威同行,自己绝对看不到这样一份名单!

  张老师这份名单,大概只是帮秦德威准备的!

  而且陈凤也明白了,为什么翰苑词臣的学生子弟,中进士的几率比正常举子高那么多。

  他还明白了,为什么许谷他爹隐士许隆一再强调,要他们两人抛下成见,在京师认真的跟着秦德威混,这就是老人的智慧啊。

  秦德威又看了眼手里的名单,不禁叹道:“为何这名单上不见老师你?

  论资历,老师是正德六年进士,论官阶,老师好歹是侍讲学士,足以称得上大翰林了。”

  张学士连连苦笑道:“自家人知自家事,我这样闲冷之人,皇上怎么会点我?

  再说我刚刚主持了南直隶乡试,会试没可能让我继续主持了。”

  秦德威宽慰说:“虽然这次不行,但以后必定还有机会!”

  这份词臣名单只是一部分,更全面的当前二三十人词臣名单我发到作品相关了,网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名单资料,都要靠自己零零散散的一边查一边编,让大家感受下写历史题材多费劲。

  请收藏:https://m.tok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