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七八章 不了了之_春游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闪着亮光,“我突然发现,每次回来都要过桥,以前在承庆殿时门前有个廊桥,到了这青庐,门前有个小桥,我感觉每次回来都像鹊桥相会。”

  观音婢却不喜欢“鹊桥”这个说法,“鹊桥又有哪里好?每年只能相会一次,阿婢想和世民阿兄天天在一起。”

  李世民呵呵笑道,“阿婢说得有理,这辈子说啥也不能做牛郎织女,等过两年没有了突厥之患,我就日日陪着阿婢。”

  观音婢不信地撇了撇嘴,“婧妹她们几个才不会愿意。”

  李世民搂着观音婢的肩膀,理直气壮地道,“她们哪个敢说不让我陪着阿婢?”

  两个人回到青庐,用了晚膳。

  接下来的夜晚是小别胜新婚,一对爱侣自然有表达不完的郎情妾意。

  当时已是七月底,天气渐渐转凉。

  李世民觉得青庐的地方太过狭小,便要求观音婢搬回垂拱后殿去住。

  观音婢在青庐住了两个月,倒是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景致很好,有竹有树,有水有石,有风景,住在这里心旷神怡,还感到分外的清静。

  听说李世民让她搬回垂拱后殿去住,观音婢还有些舍不得。

  李世民见观音婢不愿搬,便一本正经地道,“你堂堂一个王妃,整日住在这低狭的房子里,知道的是你喜欢这里的景致,不知道的会以为本王对你不好,认为我们之间生了嫌隙。”

  观音婢见李世民坚持要搬,只得听从李世民的安排,依依不舍离开青庐,搬回了垂拱后殿。

  李渊亲自下令将王珪、韦挺、杜淹留放巂州以后几日,王珪、韦挺、杜淹三人便在差役的押解下准备前往巂州。

  巂州在蜀地之西,离长安三千里。

  三人此去,可谓是山高路远,前路难行。

  流放即是流刑,分流千里、二千里、三千里,役期都是一年。

  官员被流放者,不需服役,只需在流放之地落籍,如同普通百姓般生活,待期限一满,即可回到原籍,以前为官者,仍然有机会重新做官。

  按说,流刑并不是一种太重的刑罚,但是由于流放之地太远,路上和流放之地风险难测,有不少人死在路上或是流放地。

  既然是到遥远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官员被留放时,为了防止自己孤苦伶仃地死在边荒之地,一般都会带着奴婢、僮仆。

  这日王珪、韦挺、杜淹三人同时起解,城南韦家、杜家各有一人,王珪也是长安的名门旺族。

  这样的三人流放巂州,自然都不是孤身一人,都是大车、小车跟随着数十名奴婢、僮仆。

  主仆几十人,远行到三千里之外,仅路上的吃住花销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普通人家肯定是负担不起。

  但是对于王珪、韦挺、杜淹三人来说,对这庞大的花销却根本不用发愁。李建成和他们的同僚们都会给予一定的资助。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给予他们资助最多的却是李世民。

  可能有人会奇怪,王珪、韦挺是李建成的亲信,杜淹是吃里扒外的叛徒,为何李世民要给予他们资助?

  这其中却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起解之日,王珪、韦挺、杜淹的同僚、亲属、朋友,都赶到长安城西金光门相送。

  李世民却避开送行的人群,提前候在十里长亭,等着王珪、韦挺、杜淹三人到来。

  请收藏:https://m.tok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