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九章 秋后算账_阳关道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在场的。

  他兰少爷则直接带领着一众人手们去圈地建立工业区地基去了。

  原本这块理想的铁厂“宅基地”上有田家的几十户佃户,在听到官府要占他们的地的时候还是满脸的不情愿。可是当兰大少爷把亮闪闪的金子摆到他们的面前、许诺给予他们其他补偿、并且给他们提供了在新建的工厂工地上做工的机会之后,所有人都满脸堆笑着答应了搬迁。

  兰望的猜想再次得到了证实:这个位面的农民或许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眼前利益一定也是最敏感的。在这方面下手,不愁解决不了问题。

  紧接着,整个施工队立刻就投入了紧张的施工当中。第一步自然是圈地:用事先编好的、将近两人多高的的模块化木栅栏把整个厂区从外到内全都围起来,标出工厂地皮的大致轮廓,再在工厂的外围开挖排水沟。之后的第二步就是地面硬化,由于工坊本身缺乏重型施工机械,这个部分只能不计成本地用人工完成。工匠和苦力们先把肩挑人抬牛车拉好不容易搬到工地上的黄土和细沙石拌在一起,再倒入粘米浆水搅拌均匀,制成了一种干燥后很坚实、不会开裂不会透水的“腻子”。接着,匠人们再把已经拌好的腻子均匀地涂抹在已经翻整过并且垫上了细河沙的堆货场地基上,一层干了就再涂一层。每涂一层之后,等到腻子半干时,工匠们再按照三人分成一组,每组的人员都穿上阔大的木板鞋,再合力拿上一个巨大沉重的木舂,狠狠地在堆货场上把刚抹好的黄泥给捣实。

  这边堆货场的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那边的道路建设和码头修建工程也不能落下了。由于之后黄家的船队需要从码头上卸下更多的物资和建材,铁厂的建设工地上就必须先行自己建设一个码头。这在最初可是难倒了穿越者们:没有重型机械,怎么打桩建设码头栈桥啊?就算是搬运大型石块建设实心栈桥地基,没有合格的起重机和足够大的采石场也是白搭啊!后来,还是文主管奇思妙想学识渊博,想出了一种“曹冲称象”式的办法。这种办法在原位面共和国“一五”计划建设期间曾经被用来修建工程难度很高的鹰厦铁路集美和厦门段的海堤路桥,原理也很简单:搬运大量人力可以搬动的碎石块,在码头水边把碎石块集中装入用竹篾编成的一个个“笼子”里面,把一堆小石块合成一个重量很大的“大石块”,之后再用撬棍直接把“大石块推进水里,如此循环往复,推进水里的石块竹笼也就越堆越高,直到高出岸边水底的淤泥表面,形成一道足够坚固、抗浪姓足够好的栈桥地基。再然后的步骤就简单得多了:直接在堆筑起的地基上再堆一层石块竹笼,之后垒碎石、铺沙土、抹“腻子”,建设基本的硬化路面,一个简易的码头就完工了。

  望着热火朝天干劲儿十足的施工场面,兰大少爷脸上泛起了笑意。他转过头来对沈翰林说:

  “好家伙,忙活了这么长时间,咱们这些时空难民总算是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

  请收藏:https://m.toke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